
誰是藤本壯介?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1971年出生於日本北海道,是當代最受矚目的日本建築師之一。他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並於2000年創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他的設計風格柔和卻深具實驗精神,善於模糊建築與自然、人與空間之間的界線。
建築風格:介於「建築」與「非建築」之間
藤本壯介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建築體量」,他喜歡讓建築變得模糊、開放、有機。如他所言:「我不設計建築物,我設計人與自然交會的場域。」
大屋根 The Grand Ring:2025 大阪世博的漂浮綠帶
藤本壯介的設計理念以「在多元中追求的統一性」為核心,建築靈感來自日本傳統木造建築,如京都著名的清水寺舞台等,融合傳統工藝概念與現代工程技術,並採用接合技法「nuki」讓結構更穩定。整體環形結構直徑達675公尺,高度介於12至22公尺間,步道周長超過2公里,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之一。擁有壯觀視覺效果的「大屋根」不僅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精神,亦象徵了全球文化交融的未來願景。
世博會的中心:交通樞紐、遮蔽空間與觀景平台
2025大阪世博會選址於大阪灣內的人工島夢洲(Yumeshima),該島的開發始於1977年,原本的規劃是要處理大阪市的一般廢棄物,後來才轉變為包含物流及工業用地的綜合發展區。而「大屋根(リング)」的設計,除了作為各國的聯繫及象徵世界團結的標誌外,同時也發揮了多重功能。
這個環狀的設計,將會是整個世博會的主動線,串連起各個展館,猶如大動脈般,讓人員得以順暢地移動。此外,這個環形屋頂亦為人們遮風擋雨,創造舒適的休憩空間。登上環狀屋頂,訪客們可以從各個方向眺望整個會場,飽覽會場周邊的景觀,並將瀨戶內海的美景盡收眼底。
連結世界的環形之道:建築、動線、觀景台的多功能設計
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與東畑建築事務所(Tohata Architects & Engineers)、梓設計(Azusa Sekkei)攜手合作,共同擘劃此次世界博覽會的整體規劃。而這座巨環不只是作為各國的聯繫與團結的象徵,同時也是主要的交通動線,以及為參觀者遮風避雨的休憩處所,登上屋頂後,則搖身一變成為觀景台。作為世博會的入口,這座建築為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提供一個友善且安全的場所,讓他們能夠在其中自由地互動、交流,促進文化的互動及理解。
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將基地劃分為三大區域:展館世界(Pavilion World)、水世界(Water World)及綠世界(Green World)。如此的配置方式,讓各國的展館得以依據其策展主題,座落在合適的區域。這座環形建築的內部空間,也成為多元文化的載體,世界各國可以在此呈現自身的特色。這個規劃除了讓來自各國的文化齊聚一堂,也讓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有一個可以互相觀摩、學習的平台。
最像圖書館的圖書館,也是最簡單的圖書館
考察與探索
考察與探索在圖書館設計上顯然相互牴觸。根據定義,考察是為了找尋特定圖書所進行的系統化空間編排。即使在搜尋引擎Google普及的年代,在圖書館找書依舊有賴實體書籍的編排方式與順序。探索則是與考察相對的概念。開發圖書館內的未知空間,對讀者而言,也是圖書館經驗的價值所在。進入圖書館空間的讀者,與一個時時更新、千變萬化的空間邂逅,發現了未經定義的讀者關係,並從不熟悉的領域中獲得啟發。
為使考察與探索兩種概念並存不悖,除了系統分類學,空間配置的思惟邏輯也必須派上用場。
螺旋型式兼具徑向運動與旋轉運動兩股相對的作用力,這種形式使考察與探索兩種在圖書館中明顯相互牴觸的概念得以共存。旋轉與極化配置落實考察的概念,而層層交疊的輻射徑向開口,則締造出在深不見底的書林中探索的概念。
圖書館的全貌儘管依稀可辨,身處其中時,又覺得一個個未知空間總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生。
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走進知識的森林
這座圖書館沒有明確的牆,而是以環形書架串起空間,讓閱讀變成一場流動的冒險。書架本身成為結構、動線、牆體與裝置的綜合體。
新圖書館彷彿一艘巨大方舟,停放在這個樓地板面積六千五百平方米的雙層建築中。館內共有二十萬個書櫃,其中十萬個置於開放館藏區,另一半則位於閉架書庫。
藤本壯介以書櫃架構定義圖書館
就藤本壯介而言,一座不同凡響的圖書館,其構成元素包含書籍、書櫃、光與空間。藤本壯介想像一個由整座螺旋形書櫃所圍繞的空間,盛裝於無限螺旋之中的場域本身即為圖書館。
一層層間或以大開口點綴的九公尺高牆,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書之叢林。書櫃所組成的螺旋陣列持續延伸,最終包覆住圖書館基地邊緣,建築物外觀遂得以共享「書櫃即圖書館」的相同構成元素。
大學校區地景中映入眼簾的長書櫃綿延不絕,令人瞬間聯想起圖書館,但又震懾於其如夢似幻的簡約建築風格。
House N:生活與空氣的三層共鳴
位於大分縣的 House N,是一棟由三層「盒子」構成的住宅,透過層層遞減的開口,引導光線、空氣與視線的交錯穿透。這棟建築不是用來「隔離」世界,而是讓居住者與外界對話的器皿。
House N 坐落於日本大分傳統住宅區內,於2008年竣工,主人是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他們的寵物犬。 House N 的建築風格以及色彩搭配依舊延續建築師藤本壯介的一貫風格,通透的建築外立面使得該住宅猶如一件置身於傳統的小區建築群中的現代藝術品。
房子為三層次序性尺寸的殼體,一層嵌套著一層。最外層的殼體覆蓋了整個場域,為半室內花園。第二層則進一步侷限空間,劃分為室內空間與兩層之間的戶外空間。第三層則提供了更小的室內空間。居住者可以在這場域漸層(gradation of domain)中自由打造他們的生活。
藤本壯介一直對房子與城市街道僅一牆之隔的方式存疑,並思索豐富的場域漸層能否為城市街道與建築之間帶來豐富的距離變化感受;比如:建築內一個空間較靠近街道;另一個空間則有點遠離街道,還有一個離街道很遠的空間,以保證足夠的私密性。
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住宅裡居住就像是在雲團中生活。除了領域的漸層,對於一個獨特明確的界限是無處可尋的。有人可能會說一個理想的建築是讓人即使處在戶外空間也感到像在室內,而在室內時又彷彿置身室外。在一個嵌套結構內,內部又是外部,反之亦然。藤本壯介設計的建築既不是關於空間也不是關於形式,而是單純地表達房子和街道二者之間的豐富性。
三個嵌套殼體最終意味著無限嵌套,因為整個世界就是由無限嵌套組成的;而這裡不過是其中三個。藤本壯介臆斷本質上城市和建築與並無區別,它們只是用不同手法來表現單一主題的延續性,或者對同樣事物的不同表達手法,自始至終它們都是人類原始的居住空間的起伏變化。
這是一個住宅的最終表現,從世界的起源到具體的建築,都是用一種簡單的方式構思著。